花21萬補課卻考了59分,怪誰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4-23近日,媒體報道這樣一則新聞,重慶市某位高三學生家長,為了提高孩子數(shù)學成績在一家培訓機構報名,繳納了共計21萬元的補課費后,孩子的成績依然沒有質的飛躍,最近的摸底考試,孩子只考了59分。家長認為是培訓機構欺騙了自己,想要討個說法。經(jīng)過警方調解,家長和培訓機構均表示會冷靜處理,友好協(xié)商后續(xù)事宜。
花了這么多錢,成績還是不理想,家長難免會覺得這錢花得冤枉、打了水漂。按照培訓機構所述,孩子來的時候成績是20多分,如今補到59分已經(jīng)是很大的進步,這樣說也不是沒有道理。數(shù)學成績偏低說明知識點掌握有所欠缺,學習習慣、態(tài)度估計也有地方要矯正,不良積習持續(xù)到高三,想要改變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,更和家長花錢多少沒有絕對關系。
而且一般情況下,家長既然沒少掏錢,機構在日常輔導上也不會太過怠慢和掉以輕心。如果培訓機構收費的確存在誘導欺騙行為,或先前許下什么效果承諾沒有兌現(xiàn),那么家長大可向有關部門舉報,還自己一個公道。
面對高三孩子低迷的數(shù)學成績,這位家長估計也是“壓力山大”。不斷往培訓機構砸錢,無非是希望培訓機構幫助孩子沖刺高考。但如果孩子數(shù)學根基本就薄弱,短期花錢或許能取得成效,但是期望太高不免脫離實際?;诉@么多錢,說明該家長對孩子成績的焦慮,但忽略了基本的教育規(guī)律,則是“病急亂投醫(yī)”,沒把精力用對地方。
最怕家長給孩子報了班、花了錢后,便頓覺從此高枕無憂,然后在家庭教育上作為不夠,缺乏細致耐心的投入。要知道,孩子學習是萬丈高樓平地起,基礎不牢、地動山搖,家長需要悉心教導、持久蓄力。如果數(shù)學基礎薄弱,就應早下手輔導孩子,看哪里出了問題,而不是到了高三火燒眉毛,希望靠砸錢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。
家長理性科學地報考培訓班,本身沒什么不妥,如果選擇得當,能夠為孩子提供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輔導。但若孩子基礎太薄,就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培訓機構,而要多從孩子實際情況出發(fā),一起找問題。即便挑選培訓機構,也不是以錢多錢少為判斷標準,這樣既會容易被培訓機構的過度宣傳所忽悠,也難以給孩子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,空耗家長的財力和孩子的寶貴精力。
教育焦慮是現(xiàn)今很多家長的普遍情緒,但每個家長消化處理的做法卻有高下之分。教育投入不是單純砸錢比拼財力,不是以此為由買放心。真正關心孩子教育,家長要勻著勁兒來,關注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成長,注重在一點一滴中培養(yǎng)孩子的良好習慣,把孩子的課業(yè)基礎打牢,不要欠債太多,否則彌補的時候就會費勁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