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,再怎么多也都不會過分,但有時候,當一個媽媽無限制地靠近一個男孩的時候,這些愛的背后,卻會潛藏很多的危險。
其實我們都明白,媽媽的本意只是想盡可能地幫助孩子,因此件件小事都要操心,唯有:“你照我說的做,我就沒那么焦慮了?!?,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就是一種控制,因為這樣做根本就沒有尊重到孩子。
因為按照媽媽說的做,并不是孩子的本意,媽媽事事操心,換來的是孩子對媽媽的處處遷就,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。
想改變和控制一個成年人是一件非常難的事,但孩子就不一樣。
因為孩子從小都是以媽媽為偶像很榜樣的,所以在他們的眼里,媽媽說什么都對,如果孩子發(fā)現媽媽生氣了,那一定是自己在什么地方做錯了。
假如在一個家庭中,媽媽覺得跟所有人的關系都不舒服,唯獨和兒子的關系除外的話,那很可能是在這份關系中,兒子做出了巨大的犧牲。說到這里,各位媽媽們不妨認真地去思考一下。
記得在綜藝節(jié)目《我家那小子》里,演員朱雨晨跟媽媽愛與控制的故事,讓很多人揪心。
參加這檔節(jié)目錄制時,朱雨晨已經39歲,已近不惑,但還是孑然一身。
問起原因時,這位媽媽非常堅定地認為:男女分工不同,女人就應該做賢妻良母。
因此,她不僅對朱雨晨的生活起居照顧到細致入微,更對未來的兒媳婦要求苛刻。
朱雨晨兩任女朋友,都以朱雨晨媽媽不能“降低要求”不了了之。
朱雨辰并不是大家理解的媽寶男,他有自己的主見,能理智地跟媽媽溝通,事業(yè)上的事情也處理得也很好。
但他面臨困境是:他無法改造媽媽,又實在心疼媽媽,只好犧牲自己。
在以前小一點的時候,可能還會跟媽媽抗爭,但長大了,這份抗爭更多的體現為妥協(xié):“累就累點吧,只要能讓她開心就好了”。
但等到自己一個人的時候,往往會忍不住傷心:“到底怎么了,怎么就沒有一個人愿意在我身邊的”。
在控制型媽媽的眼里,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,是一個沒有辦法照顧自己的懦弱個體。所以她們“無微不至”照顧著孩子,但從來
不去關注過孩子的情緒。
長此以往,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紓解,最后被迫服從權威、接受媽媽的控制,屈從于父母的強權。表面上來看乖巧懂事,實際上內心早已開始向討好型人格、依賴性人格甚至奴性人格轉化了,但我們的父母們卻不自知。
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后一道防線,孩子為了不失去安全感,只能選擇委曲求全,按照父母設定的模子去規(guī)范自己以獲得媽媽的期許。
這樣的孩子能讓控制型媽媽獲得即時的滿意,但是卻漸漸失去了自己獨立的人格,更談不上獲得真正心靈上的自由。
其蓬勃的生命力被一點一點地壓制和掐滅,自然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。而且還在扭曲自己的過程中,不可避免地落下一些性格缺陷,比如自卑、懦弱、虛偽、敏感多疑、消極脆弱等等。
這樣的孩子長大后,為了配合媽媽,甚至愿意把自己的人生舍棄,有時候真的可以為了媽媽,把自己變成那個懦弱的人,又或者在孩子長大些,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后,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——對父母進行強烈的反抗叛逆。
希望看到文章的你們都不是這樣的父母。
臺灣作家龍應臺曾說:父母跟食物一樣,都是有保質期的,這個保質期就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那段時間。這個時間也是培養(yǎng)孩子自律和習慣的黃金時期,一旦錯過,未來就只有搖頭嘆息的份了,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,與其未來花十年時間去重塑孩子,還不如花十年時間去培養(yǎng)孩子。因為未來的十年對我們家長來說也同樣重要,我們也可以用這些時間做很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。
最后,期待我們的每一位家長能有所收獲,有所改變。
教育的宗旨是把千萬個孩子培養(yǎng)成千萬個樣子,而不是把千萬個孩子培養(yǎng)成一個樣子,我是果爸,關注我,與您一起享受養(yǎng)育孩子的過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