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殊兒童怎么教?家長專家面對面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4-23何欣以兒童發(fā)展的主要內容及兒童支持服務兩大要素為切入點,結合實際案例,深度剖析了關注兒童心理和身體發(fā)展在康復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。她從兒童發(fā)展的角度出發(fā),帶領家長一起認識了0-6歲兒童心理和人格發(fā)展的特點,強調“社會化”是這一時期兒童的主要任務,建議家長從“損傷”、“差異”、“障礙”、“自我認同”四個維度發(fā)散思維為孩子提供社會性支持。
首先,要避免損傷效應。一是要靈活運用輔具支持孩子達成目標,減少孩子挫敗感。二是要善用優(yōu)勢化視角,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閃光點,挖掘其潛力,增添孩子信心。三是要提供孩子更多常態(tài)化生活體驗,建立起生活概念認識。
教會特殊兒童理解差異也需要家長的努力。何欣認為,幫助特殊兒童形成不是“我與其他人不同”而是“每一個人都不同”的概念,對特殊兒童社會化具有積極意義。
同時,要降低障礙效果。她提出,特殊兒童主要面對的是兩種障礙:行動障礙和制度障礙。行動障礙往往來源于解決問題的刻板印象,實際上問題得以解決的方式不只有一條,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結合孩子特點幫助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務,破除行動障礙;制度障礙上則需要家長主動走出去尋求社會性支持,為構造更加友好的助殘環(huán)境提供自己的意見與建議。
何欣說,孩子的自我認同是在與家長、周邊環(huán)境的互動中構建的。她認為,家長首先要把孩子看成一個立體多元的個體而非僅是殘障兒童,多角度的看待能夠給家長帶來更豐富的互動啟迪。此外,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接納自己,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。在搭建社會性支持網絡上,也可以主動與幼兒園、學校等聯(lián)系,為孩子提供更加理想的康復環(huán)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