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底要不要鼓勵孩子勇爭第一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5-07中國有句成語是“知恥而后勇”,就是說當人們感到恥辱的時候,是會奮起向前的,但是這只會在短期內有效,如果將時間跨度拉長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沒有任何效果。所以說,拿孩子作比較,表面上看,似乎激勵了孩子上進,實際上是在激發(fā)孩子的恥辱感,讓孩子在短期內來了一次奮起而已,這樣做,并不能讓孩子擁有很好的內驅力。時間久了,會讓孩子只在乎結果、成敗輸贏,但卻忽略了過程以及自己內在的動力。
我們做家長的,首先要知道一點,人生不是一場比賽。根本沒有必要讓孩子時時刻刻和他人比較。而且,很多比較是毫無意義的。比方說,幼兒園第一了,上了小學一定第一么?上了小學第一了,上了中學一定第一么?就算上了中學還是第一,上了大學,進入了社會一定還是第一么?如果這樣比較下去,什么時候是個頭呢?就算功成名就,啥都第一了,娶老婆生孩子還能一定第一么?娶老婆本就沒有統(tǒng)一的標準,蘿卜白菜各有所愛。至于生什么樣的孩子,我們說了也不算。等到我們老的那一天,活多久還能一定第一么?可能有人會說,我就要第一,我就要活得比他人都久。但這事兒,人說了不算啊,對不對。所以說啊,人生不是比賽,而且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特點。有的孩子可能擅長學習,有的孩子可能擅長體育,有的孩子可能是擅長音樂,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有什么可比的呢,還有的孩子可能是有愛心、耐心、同情心等等。
其次呢,我們做家長的,要學會正確的評價孩子。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孩子的特點是“觀察能力特別強,但是解讀能力特別差?!?/span>也就是說,通常情況下,孩子不能準確的自我評估。孩子對自己的認識,大部分是來自于他人對他的評價,比方說父母、老師或是同學。那么,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,應該如何評價呢,要記住一個原則,就是要“對事兒不對人”。那么什么是“對事兒不對人”呢?舉個例子,哥哥和弟弟在一起寫作業(yè),你見哥哥的作業(yè)寫的特別工整,然后你對哥倆說,哥哥這次的作業(yè)寫的特別工整,弟弟要向哥哥學習。如果這樣說,就是對人,不是對事兒。讓弟弟學習哥哥,就是把哥哥當了標準。這個時候你可以對哥哥說:“寶貝,媽媽看到你這次作業(yè)做得特別工整,我想你一定是花了很多心思,付出了很多努力,你真棒?!边@樣說才是對事兒不對人,既說出了客觀事實就是哥哥的作業(yè)很工整,又指出了孩子付出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,體現(xiàn)出來的好的品行,就是思考和努力。這樣的評價,才會及讓哥哥知道了為什么得到了這樣的評價,同時也讓弟弟知道了,應該怎么做才是對的,而不是以哥哥為標準。
那么,面對要不要“力爭第一”這個主題,有些家長朋友就會問了,在現(xiàn)今這個充滿了競爭的社會里,怎么會完全避免相互競爭呢。實際上,完全避免競爭肯定是不可能的,但是我們不要走向極端。競爭的目的不是必須爭第一,競爭的目的不是你輸我贏。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在很多競爭之中,既需要彼此合作,又需要尊重對手,很多好的品格都是在競爭當中培養(yǎng)出來的。所以說,不要單單地關注競爭的結果,更要關注競爭的過程。
所以說,競爭的目的不是你輸我贏,競爭的目的是在競爭中,我們依舊可以遵循自我,做正確的事情。競爭之中,不是跟他人競爭,而是跟自己比較,昨天還做不到,今天做到了就很開心,今天的自己強于昨天的自己,就值得慶祝,這才是正確的競爭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