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窩里橫,外面慫”的孩子,究竟是為什么?多半和爸爸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5-16本以為是個特別調(diào)皮的孩子,可是很多次在門口碰到或者在電梯里碰到,都是立刻躲起來,話都不敢說,好不容易打聲招呼聲音也是非常小。
這樣的 “兩面派”小朋友平常出去玩的時候,好像經(jīng)常會碰到。
跟自己家人,特別是老一輩人在一起的時候,那副樣子簡直就是過去的小皇帝。
一言不合就撒潑打滾,或許看到這樣的孩子大多數(shù)人會覺得,這孩子也太不懂禮貌了。
但其實他們在外人或者幼兒園的時候,是非常有禮貌的。
這是怎么回事呢?其實,可能和爸爸關(guān)系很大。
為什么孩子在家在外兩副面孔?
1、爸爸情緒不穩(wěn)定,易發(fā)脾氣
孩子一開始是沒有情緒管理能力的,所有關(guān)于情緒的識別和處理都是來自身邊最親近的人,比如爸爸。
如果生活中爸爸就是一個經(jīng)常會發(fā)脾氣的人,不管是對于別人還是對于孩子總是很容易大聲喊叫。
孩子經(jīng)常看到這樣的爸爸,那么,時間久了自然就學(xué)會了爸爸的這樣情緒模式,遇到凡事總是大聲喊叫。
2、爸爸對孩子過于驕縱
很多爸爸因為工作忙,在家時間沒有其他人多,對于孩子會有一些虧欠心里,于是在一些小事情上總是對孩子過于的妥協(xié)。
孩子在家里總是說什么是什么,要什么有什么。
可是到了外面誰也不認識,沒有人會這樣慣著他們,于是就只能在家里比較蠻橫,在外面秒慫。
有些孩子就算爸爸沒有過分的溺愛,其他長輩可能會有這種情況。
特別是那些重男輕女的老一輩,如果下一代是個孫子,他們就會毫無原則的滿足孩子一切要求,而爸爸可能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沒有管。
這樣的溺愛不僅讓孩子喪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,還會讓他們在家里肆無忌憚,毫不講理。
3、爸爸沒有經(jīng)常帶孩子走出家門
小孩子是社交型學(xué)習(xí)模式,除了和父母的相處外,他們還需要和同齡的小朋友經(jīng)常一起玩,玩伴的作用是父母不可替代的。
玩伴不僅可以讓他們鍛煉社交能力,也可以鍛煉孩子各種語言、運動等能力。
孩子們都是在和小伙伴的玩樂中學(xué)習(xí)了很多與人相處的能力。
因為孩子與孩子之間是不存在誰寵著誰,都是平等的。
也不會誰讓著誰,大家一起玩。
可是,如果爸爸們總是沒空帶著孩子出去玩,接觸除了家里以外的人,孩子就只能在家里和總是讓著他的大人們一起,也就很難習(xí)得好的社會交往能力。
爸爸們該如何做?
1、管理情緒
如果孩子的父母平常也是容易在外面總是一副老好人的樣子,對誰都是禮貌有加,但是回到家以后就是對著家人大聲喊叫,不能好好說話。
孩子可能以為這是一種很正常的,孩子模仿能力是很強的,很快他們就會習(xí)得這樣的情緒管理模式。
所以,父母在家,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學(xué)會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不管是在外人面前還是在家人面前都應(yīng)該好好說話,越是對著家里人才越是要好好說話。
2、經(jīng)常帶孩子出門
父母平常工作累了回家以后就會懶得出門,經(jīng)常就躺在家里玩手機。
孩子也只能跟著父母宅在家里,最后只學(xué)會了玩各種電子產(chǎn)品。
家里的環(huán)境局限性很大,孩子的能接觸到的人和物品都是固定。
當(dāng)他們出門以后看到其他孩子的時候,可能就會很拘謹,不敢上前玩。
如果爸爸經(jīng)常帶著孩子出門,接觸更多的小朋友。
就有了機會學(xué)習(xí),而孩子看著爸爸在,心理上會更有安全感,也會更愿意接觸別的孩子。
只有這樣,他們才能慢慢習(xí)得正確的與人相處的模式。
3、寵愛有度有原則
愛是把雙刃劍,愛的不夠,孩子會缺失自我價值感,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;如果愛的太多,孩子會無法無天,覺得天下我最大。
無論是哪種情況,對于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。
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有度,該講原則的事情絕不可退讓,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順著他們心思來的。
孩子的教育最好還是有父親的參與,推薦一些工作很忙的爸爸們看一看這一本《忙綠爸爸也能做好爸爸》。
書中給出貼近生活案例,緊貼現(xiàn)代理念,運用高效使用技巧,幫助做工忙的父親能夠更好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。
工作中的父親教育孩子是需要一種合理、科學(xué)的管教自己的工作和教育孩子的方法。
同時,這樣也可以讓他們學(xué)會受益終生的時間管理技能,也能使得他們?nèi)〉昧己玫挠齼悍椒ā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