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不允許孩子做一個普通而幸福的人?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7-12對話嘉賓
張 力(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)
傅國亮(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)
趙 剛(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)
李鎮(zhèn)西(新教育研究院院長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)
我們終究想要培養(yǎng)出什么樣的孩子?家庭教育如何舉重若輕?教培機構整治后,家長怎樣做到“教子有方”?面對孩子不聽、家長失望,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?
前不久,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指導,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事業(yè)發(fā)展中心主辦的“第五屆中國家長大會”在成都召開。國內(nèi)知名教育專家和全國150多個市縣的教育部門負責人、中小學校長、幼兒園園長和家長代表近千人匯聚一堂,圍繞在新時代中國教育現(xiàn)代化進程中,家庭教育扮演的重要角色與亟待調(diào)整的教育目標給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。
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傅國亮在“第五屆中國家長大會”上發(fā)表演講
拒絕焦慮:允許并接受孩子平凡
傅國亮:家長一定要認清,家庭教育的培養(yǎng)目標,是培養(yǎng)正常兒童,而不是優(yōu)秀兒童、成功兒童,更不是超常兒童。在子女的成長期望值上,父母要有平常心態(tài),如果不顧實際,違背規(guī)律,不僅培養(yǎng)不出超常兒童,而且可能連正常兒童都保不住。
何為“正常兒童”?最基本的兩點,第一點是人性正常,第二點是智力正常。不要小瞧培養(yǎng)正常兒童目標,換句話說,當一個人具備善良的人性,只要智力正常,我相信這個人將來一定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、有用之才。
作為成年人,我們要時刻保持自我成長力,不斷自我反思,不斷地摒棄工具性的價值觀,堅持發(fā)展性的價值觀。允許孩子平凡,接受孩子平凡,這樣的父母一定能保障家庭的長遠幸福。
李鎮(zhèn)西:好的家庭,絕不是培養(yǎng)“杰出的人”,而是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。過去幾十年來,我們學校的升學率、錄取率在上升,學校建設規(guī)模在不斷擴大,從這些數(shù)據(jù)來看,我們的教育的確在進步。但是,現(xiàn)在的孩子們負擔重了還是輕了?睡眠少了還是多了?自殺人數(shù)多了還是少了?近視眼多了還是少了?這些問題的答案很難讓我們教育者心安理得。
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“杰出的人”,不斷攀比“別人家”更優(yōu)秀的孩子,導致焦慮不斷。任何時代,杰出人物總是寥若晨星,為什么不允許孩子做一個普通而幸福的人?
張力: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(yè)取得的成就,從70多年來的大中小學生在校生規(guī)模結構看,從1949年的“倒圖釘”結構,只有極少數(shù)學生能夠念中學、考大學,漸漸向“金字塔”結構演變,再到進入本世紀,高等教育規(guī)??趶阶兊迷絹碓綄挘兂伞罢菪巍鄙踔痢爸巍苯Y構。
我們可以預測,到了2035年,孩子們高中段學歷文憑(包括普通高中和職業(yè)高中)拿到手以后,進修、深造、培訓的機會可能將呈現(xiàn)“雙曲線”:那個時候的孩子可能有三條路可以選擇,先升學再就業(yè)、先就業(yè)再升學、邊工作邊學習。
現(xiàn)在的家長們緊盯著孩子“別輸在起跑線上”,仍舊以“千軍萬馬”的心態(tài)過所謂的中考、高考“獨木橋”,上演著“劇場效應”“虎媽雞娃”……15年以后,這些會不會翻過一篇,成為歷史?我們要有這個信心。
家長們應該從現(xiàn)在開始琢磨這件事:我們不能再用老一套,按部就班、像生產(chǎn)線一樣成批量地“制造”學生,應該給大家更多的終身學習的選擇機會。
家長好好學習,孩子天天向上
傅國亮:法律政策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。最新實施的民法典也規(guī)定,父母有教育、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。
因此,家長重要的履職行為就是主動學習家庭教育知識,研究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,增強家庭教育的本領。
趙剛:在整個教育體系中,學校永遠不能擺脫家庭的基礎地位,因為家庭教育決定了學校的教育的起點和水平,又決定著社會教育的基點和發(fā)展。重要性多大?民間俗話稱,“3歲看大,7歲看老”,家庭教育看出人一生的生命質(zhì)量的影子。
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,如果第一任老師把孩子培養(yǎng)得人倫不通、生活無能,你期待第二任老師把這樣的孩子變成人見人愛的優(yōu)秀孩子,這幾乎是不可能的,無異于癡人說夢。
傅國亮:引導家長認清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承擔主體責任,應當成為家庭教育工作指導的重點內(nèi)容之一。而以往的家庭教育工作中沒有突出強調(diào)家長的主體責任,是教育工作在過去的一個失誤。
一些家長認為,孩子交給學校,教育全靠老師,不認為自己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,因此他們不注意自己在家庭、在孩子面前的言行,這是一種失職行為。
趙剛:家長、老師和學生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的關系。三角形的底線是家長和老師,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——讓孩子更優(yōu)秀,有人生質(zhì)量,有人生高度。
三角形原理告訴我們,頂點的高低取決于底線的長短。如果作為底線的家長和老師漠視對方,互不合作,導致底線越長,頂點自然是越低。如果你合作密切、相互包容,形成合力,頂點自然是越高的。而如果作為底線的家長或老師有一個方面撤出了,三角則隨時可以倒掉,穩(wěn)定性原理沒有了。
傅國亮:家庭教育的基本規(guī)律也決定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。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,家庭教育有其獨特性。
學校教育中,教師有明確的教學目標,學生有預設的學習目的。但是家庭教育完全不同,家庭教育的根本特點是“不教而教,不學而學”,反映的是兒童“模仿學習”的特點。
比如說父母帶孩子上學,與路人相撞。父母是與人爭執(zhí),還是與人謙讓?雖然不是在刻意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事,但是已然不教而教。孩子在一旁,仿佛心不在焉,已然不學而學。今后孩子遇到爭執(zhí)之類的事,則效仿父母采取的態(tài)度和方法。
家庭教育規(guī)律只能遵循不能違背,家長的自我成長,一要遵守法律,二要遵循規(guī)律,擔當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。
趙剛:家庭教育無論是學科,還是教育對象,都要走專業(yè)化發(fā)展之路。家長要接受教育,這是我們在此前的教育中衍生出大量青少年問題得到的慘痛教訓。
以心換心:親子關系是基石
傅國亮:親子關系好比家庭教育這座房屋的地基,如果建立了朋友般的親子關系,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和諧向上的家庭教育。如果地基不牢,家庭教育的一切無從談起。
所以我認為只要真正做到親子關系能像朋友一般,你“管”還是“不管”,子女都會有一個較好的人生發(fā)展。親子關系如果是不平等的管教,即使未來子女事業(yè)上有所發(fā)展,但人生或心理上都可能會有某種的障礙和欠缺。
趙剛:在家校合作的職責分工中,孩子的身心健康發(fā)展就是雙方之間分擔責任的重要內(nèi)容,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。
新冠疫情之后,發(fā)生了不少青少年極端事件,無疑跟今天家校對他們心理健康的關注不夠和沒有合作之間有關。今天的教師要起到指導家庭的主導責任,及時溝通、有效溝通,使雙方發(fā)現(xiàn)家校之間各自的心理特點,從而實施有效的方法。
李鎮(zhèn)西:一個優(yōu)秀的教育者,一刻也不要忘了自己曾經(jīng)是個孩子。好的教育,要走進心靈,以兒童的心去理解兒童。
家庭教育是人格教育、生活養(yǎng)成教育,而有的家長一說到教育就是成績,就是分數(shù),分數(shù)吞沒一切。如果只在評分體系下表現(xiàn)一個孩子,可能會埋沒孩子真正的閃光點。
教育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、個性的、具有延時性的。教育的效果,必須放在長遠的時間維度下看,幾十年以后才能看得出來。
我們愛的是孩子本身,而不是他的成績、表現(xiàn),更不是將來可能的社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