識別依賴,不被提問所催眠,回到原點去行動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5-19這里不是不能回答,而是不能泛泛而談,不能無效無用的回答。好比你請教成功企業(yè)家,如何做才能成功呢?你覺得人家給個答案就你能成功嗎!如果有人說給你答案你就能成功,你就得想到這人是否在侮辱你的智商!
問題在于,遇到事情時候,情緒慌張時候,恨不得有個靈丹妙藥,一用就靈,也就忍不住盲目相信,如同溺水的人試圖抓住救命稻草。
我們都有遇到應(yīng)激事情不順時候,自然會有焦慮情緒出現(xiàn),希望問題快速解決掉,這是可以理解的,也是人人都有的,問題在于如何應(yīng)。
要想應(yīng)對好應(yīng)激壓力事情,首先要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,或者是我們本能會做卻無效的。
舉個例子,前年曾有朋友焦慮詢問,還有一個月高考,孩子摸底考試后回家,不想去學(xué)校了,要我去家里給說道說道。
這時候,如果家長朋友問我怎么辦,我“不分青紅皂白緣由”按照問題直接回應(yīng),就是做了不該做的,就是無效回答。
這個回答專業(yè)術(shù)語叫做“依賴”,或者是“催眠”。其中,依賴有四種常見形式,要注意區(qū)分,不被依賴。
比如朋友問,1、“非常焦慮該如何辦”,屬于直接依賴,回答就是被催眠;2、“該讓孩子馬上回學(xué)校呢,還是保持沉默忍受焦慮呢”,屬于間接依賴,任何回答都是“中圈套”替代選擇;3、“高考如此重要,孩子為啥不想回學(xué)校呢”,屬于不易覺察的依賴,回答就是幫助分析原因;4、“你告訴我作為家長要冷靜,可是我做不到”,這是阻抗式依賴,接過話茬就意味著被依賴上了。
知道不能被依賴,避免被催眠,這是第一步,余下的就是如何正面去做。
我們知道問題解決三部曲,即現(xiàn)狀、原因、對策,當我們焦慮尋找對策時,往往忘記出發(fā)目的,沒有搞明白問題是什么。只有搞明白問題核心是什么,才會緩解焦慮情緒,理性處理。
舉兩個例子。
一個是自己經(jīng)歷孩子高考時,通過每天涂鴉處理情緒。
高考是人生大事,孩子參加高考也是父母人生大事,焦慮是自然的。我那時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(xué),還受到咨詢一個中考孩子的焦慮家長啟發(fā),我讓這個家長寫觀察日記,隨后想到自己應(yīng)該做到這一點,就開始寫孩子高考倒計時文章,從倒計時第110天開始,一直寫到高考結(jié)束。
寫好的文章也會打印出來給孩子看看,作為放松使用,這個過程有力緩解了焦慮,現(xiàn)在回想,因為承認自己焦慮,采取行動,才有效果。
二是處理焦慮家長的故事,通過底線思維緩解焦慮。
前面說的這個朋友因為孩子不回學(xué)校而焦慮,與孩子及其父母交流后,得知事實是孩子希望在家多休息幾天,并不是不想學(xué)習,而且也知道孩子屬于復(fù)讀,目標是考上本科。家長與孩子的焦慮,源自不敢挑明這個不確定目標,這就是基本事實。處理方式非常簡單,拋出假設(shè)性問題“假如孩子高考發(fā)揮不好只能讀??颇芙邮懿弧?,隨后討論各種可能,支持鼓勵,啟發(fā)引導(dǎo)。后來高考成績非常好,主觀推理為咨詢效果好。
心理問題的回答,一定是具體到某個人,某個事情,某個情境,對于某個困惑言行予以主動提問解釋,不被依賴與催眠。這就是實現(xiàn)潛意識意識化,促進更深思考:自己究竟想要什么,通過什么行動接受困惑!